美在台协会发言、堤丰导弹系统部署日本与川普版新国防战略草案的逻辑关联
9月12日,美国在台协会(AIT)”发言人回复台媒询问时表示 ,“中国(大陆)故意歪曲二战时期文件,包括《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旧金山和约》,试图支持其胁迫台湾的行动。这些文件都没有决定台湾的最终政治地位,虚假的法律叙事是北京更广泛行动的一部分,意图将台湾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并限制其他国家在与台湾互动方面的主权选择。” 美国国务院的一位发言人9月15日对“美国之音”说,美国在台协会做出了“准确”的转述。
此前,川普政府发布2025年新国防战略草案(a new draft defense strategy),提出“本土防卫优先”的战略收缩理念,明显淡化对中国的军事关注,将资源转向西半球安全和网络空间战等领域。在台协会AIT这一表态与川普政府推出的新国防战略草案有何冲突或契合之处?
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近期在日本的美日“决心之龙2025”军演期间,首次在日本部署了美国的堤丰(Typhon)中程导弹系统。该系统可发射战斧巡弋飞弹和标准六型飞弹,射程涵盖台湾海峡和中国沿海地区,引发中国的强烈不满和抗议,要求其撤离。美国此举与川普政府新国防战略草案战略收缩思维似乎存在矛盾,亦或也有某种相互支撑的内在逻辑?
近期,美中进入“谈判热期”,双方已恢复高层接触与多渠道谈判。除了与川普新国防战略有契合之处及策略错位外,美在台协会AIT这一举动(外交话语权博弈)是否与近来美中加紧外交和贸易谈判相互抬高筹码有关?
在AIT的最新声明、美国在日本部署堤丰导弹系统、美中近期谈判进入热期以及川普政府新国防战略草案出笼之间究竟存在的哪些\什么内在逻辑与战略关联?这些事件表面上看上去似乎相互矛盾,实则却有其逻辑联系。
战略收缩与AIT外交法律战在优先级上的错配
从战略重心转移、外交话语与法律战、以及印太地缘政治结构的变化三个维度来看,美在台协会(AIT)发言人谈话与2025年川普政府“新国防战略草案”之间“既有冲突的地方、也有契合之处”。
AIT发言人的谈话明确站在“反对中国对台湾主权主张的法律叙事”立场,否定《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台湾政治地位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台湾的国际空间”与“他国与台湾交往的主权权利”。
2025年川普政府的新国防战略草案“假设”的主要内容则是,主打“本土防卫优先”与“西半球安全”,明显淡化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或“军事威胁”优先级,表现出“全球收缩”或“战略内向化”的倾向。
美在台协会的表态与川普政府新国防战略草案“在战略优先级上出现错位”,新战略草案注重军事战略“内收” ,而在台协会则主打外交和法律战“外推”。
AIT的谈话延续了拜登时代的“印太战略框架”,强调中国的“法律战”、“信息战”、“胁迫外交”,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规则秩序捍卫”的姿态。但川普政府的新国防战略却主张“内顾”,减少对印太、特别是台海军事资源的投入,这意味着对台湾安全问题的“安全承诺”或“威慑力”可能实际减弱。
换句话说,AIT的讲话是政治姿态和外交信号,而川普新国防战略草案则体现了资源调配的现实考量。两者的重点不一致,存在内在张力。
而美在台协会的讲话也与川普政府新国防战略有“契合点”,即两者均继续专注美中在“非军事领域的竞争”。尽管美国淡化其军事关注,但AIT发言人所强调的“法律叙事之争”也说明,川普政府依然不愿放弃在话语体系上反驳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主张。也就是说,即使在军事收缩的背景下,美国仍会继续在法律、经济、外交、认知空间与中国竞争。
法律战是“低成本、高回报”的外交工具,适合服务于战略收缩时期的“有限目标达成”。川普政府可能在军事上“退一步”,但在法律战、外交战上会“前进一步”,以降低成本维持台海影响力。
从整体对华策略调整来看,美国未来可能的趋势是:1、在美台协会AIT与国务院系统将维持传统“挺台”姿态,即使总统战略重心内收;2、美国持续强化对台湾的非军事支持(技术、经济、法律、供应链);3、美国在“姿态与承诺”与其“行动能力”之间的落差可能会扩大。
虽然在台协会AIT发言人仍在强化对台支持的国际合法性,但与川普政府强调“本土优先”的战略草案相比,却存在明显的“话语与资源错配”。这说明,即便法律和外交战持续推进,美国对台湾的实际安全保障能力可能走向“有限承诺”或“非军事化参与”。
AIT发言表明,川普政府“在收缩中也保持强硬”
AIT这一举动(发表“台湾地位未定论”)不仅是美国与北京在外交话语权和法律战上的较量,也与近来美中加紧外交和贸易谈判相互抬高筹码有关。台湾问题是撬动中美关系“最致命的因素”——这不仅是中美战略互疑的核心症结,也是在外交与贸易博弈中最容易被拿来“加码”或“设限”的变量。此次在台协会AIT的发言(“外交话语反击”)不排除是美国在与中国的外交和经贸谈判中增加筹码的一种尝试。
台湾问题是中美博弈的“杠杆”与“红线”并存的敏感事项。美国视台湾为“战略资产”,台湾作为杠杆不仅是印太链条的重要一环,更是美国对华竞争中的技术、价值与地缘筹码。对于美国来说,在经贸谈判、外交制衡、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台湾的“战略利用价值”极高。而作为红线,中国视台湾为核心主权利益,一旦触及“台独”、“国际承认”、“军援台独势力”,中方就认为已突破底线。对于北京来说,台湾问题具有“不可交易性”(却又总被拉入“可交易”的博弈框架,往往升级局势风险)。
近期,美中进入“谈判热期”,双方已恢复高层接触与多渠道谈判。2025年下半年,美中正在重启或加速贸易谈判(尤其聚焦战略物资、科技限制、市场准入、人工智能规制、TikTok协议等),为延长暂停关税协议、跟踪贸易协议落实情况,中美连续在斯德哥尔摩、伦敦和马德里等地举行会谈,中美副外长级别、商务部代表团也已开始密集互访。9月19日,川普还与习近平通话,对中美在马德里会谈中就TikTok谈判所达成的架构协议进行拍板。
与此同时,台海两岸的言语对抗也持续升温,形成“同步战场”。在美台协会AIT针对《开罗宣言》、《旧金山和约》等法律文件发言,其实是一种法律与历史层面的认知战。北京近期也在加强“《一中原则》不可谈判性”宣传,持续强调“台湾是内政问题,不能作为外交筹码”。
在中美重新谈判之际,台湾问题即被用作“抬高谈判的筹码”,如通过AIT发言等“象征性挺台”举动,美国利用台湾“塑造优势姿态”,即:向北京施压,表明美在台湾问题上仍有主导地位;向盟友展示,美国在中国议题上没有“退缩”;向国内传递信息,川普政府“在收缩中也保持强硬”。
台湾问题既是中美之间“无法解决的根本性矛盾”,也是双方“博弈中的杠杆工具”。任何一方想要提高谈判筹码,台湾就会被拿出来“放大处理”,但这也使得局势变得异常脆弱。
台湾问题正在被“非军事化地高度政治化”,变成战略谈判的话语筹码。 但这也意味着,台湾成为风险触发点的可能性正在上升,尤其在双方都想“通过言语放大立场”的阶段。
从美国政策逻辑来看,川普政府即使整体战略收缩,也不会在台湾议题上“完全后撤”。因为台湾依然能提供“价值观象征”(自由民主伙伴)、高科技控制点(特别是芯片TSMC)、地区影响力杠杆(与日韩、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协调对华姿态)。所以,在台协会AIT这种发言,是一种“低成本维护地缘影响力”的做法。
台湾议题既是中美战略互信破裂的锚点,也是每一次谈判前博弈筹码的首选。在美台协会AIT的表态,正是川普政府在新的谈判周期中,用台湾问题在非军事领域拉高谈判起点的表现。
部署堤丰系统非“战略扩张”,是成本优化下的“代理前沿震慑”
美国首次在日本部署美国的堤丰(Typhon)中程导弹系统,与川普政府主导的“战略收缩型”国防战略草案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背后存在一定的功能互补性与现实妥协。这体现在其战略矛盾、支撑逻辑、战区安排与资源效率等层面上。
堤丰导弹系统的部署与新国防战略的“表面矛盾”体现在“战略收缩 vs 武力前沿部署”上。川普版国防战略草案主张战略收缩,即:主打“本土优先”、“美国主权安全”,淡化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优先级,减少海外驻军成本,更关注南部边境、网络战、太空战和西半球安全,拒绝“在全球扮演无尽警察角色”。而堤丰系统的前沿部署则罕见的将进攻性陆基远程导弹系统首次部署日本本土。该系统可打击台湾周边和中国东南沿海目标(中程打击范围 1,600~2,500 公里),明确针对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引发中国外交与军事高度反弹,甚至抗议威胁动用反制措施。这表面上显然和“战略收缩”理念存在矛盾,但为什么美国一边在说“战略收缩”,另一边却又在亚太部署极具攻击性的系统?
部署堤丰系统不等于“战略扩张”,而是成本优化下的“代理前沿震慑”。这背后其实体现的是川普风格的“有限成本、最大威慑”逻辑。
陆基中程导弹的部署是一种成本效益高的前沿威慑手段。与航母战斗群、F-35轮转、常态化空中巡航相比,堤丰系统部署成本低、反应快、打击力强,是对抗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新选择,不需要过度依赖昂贵的海空战平台。川普政府虽对“昂贵长期驻军”反感,但这不等于放弃“战略杀手锏”。战略收缩不等于放弃威慑,而是更讲究“打击性资产”的高性价比部署。
此举也体现强化美日同盟角色、让盟友分担更大责任的理念。此次部署由日本提供部分后勤、通信与指挥支持,代表一种“美军为技术核心、盟友为基地支点”的新布局方式。川普一直主张“盟友多出钱”,这正符合其对日本角色的期待。堤丰系统部署在日本,更像是“美军平台 + 盟国地盘
+ 共享风险” 的战略外包模式。
而且堤丰系统的部署也是作为一个谈判的筹码,并非战争准备。在目前中美外交和经贸谈判重启之际,部署堤丰导弹系统可以作为一种外交压迫工具,以震慑中国的冒进行为,即是一个争取谈判筹码、压制“战略灰区”行动的“实物化警告”。这是典型的川普式战术——用“可怕的选项”提高谈判要价。
从相互逻辑支撑\契合度看,提丰系统部署体现“有限打击能力”,是新战略收缩下的“精准震慑工具”。该系统前置的战略目标和战术部署是:不打无尽战争,避免海外长期驻军(堤丰部署为“短期/弹性部署”,非永久基地);降低成本,减少航母、空军负担(提丰系统维护和运作成本远低于海空力量);保持威慑,提升精准打击能力(属于“以小制大”的高效部署理念);借力打力,强化盟友角色(日本承担地理风险与部分后勤);美中谈判工具,用以抬高筹码(军事部署用作“非战争谈判压迫点”)。
从政治层面来看,该系统的部署体现了川普的“攻防一体战略模糊”逻辑。川普式战略一贯强调:“我不出兵,但你别以为我软”;“我削减开支,但保留打你的能力”;“我不想打仗,但我会让你以为我快打了”。因此,部署堤丰这样具威慑力的系统,恰好符合川普“软中带硬”的模糊战略逻辑。
然而,美国这一“战略模糊+武器部署”也存在风险,它有可能反而让局势更加危险。尽管这类部署有其逻辑,但也会导致如下结果:1、致使中国误判美军准备进入战争临界点;2、台湾或日本也可能误判美国会军事介入并做出冒进决策;3、中美外交空间因此而进一步压缩,更易产生误解,使局势升级为摩擦或冲突。
归结讲,堤丰部署与新国防战略表面上存在“矛盾”,实际上则是一种“战术收缩 + 精准部署”的新型组合战略。尽管川普政府强调战略收缩,但部署堤丰导弹系统正是为了达到以“最低成本维持战略威慑力与谈判筹码”的目的,是一种不依赖大规模常驻兵力的“威慑即胜利”战略体现。
美新战略逻辑:以“低成本高效能”方式维持地缘政治影响力
综上所述,美在台协会(AIT)近期的发言与2025年川普政府新国防战略草案之间,既存在战略重心的错位,也显示出在不同领域中相互补充的逻辑。从整体来看,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持续展现出一种战略收缩与有限承诺相结合的态势,强调通过外交、法律和经济手段维持对台湾的支持,并与中国进行话语权的博弈。然而,川普政府在军事部署上并未完全放弃威慑能力,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的“堤丰导弹系统”部署,反映出美国在不扩大军事冲突的前提下,采取更加高效的军事部署方式,以确保对中国的战略遏制。
这些动态表明,虽然美国的军事策略似乎呈现收缩趋势,但在台湾问题上,依然保持着强硬的姿态,并通过“代理前沿震慑”与“精准打击”的策略,以低成本高效能的方式维持地缘政治影响力。在美中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台湾不仅是战略博弈的核心,也是双方谈判中频繁浮现的筹码。美国通过在台海问题上的政治“姿态”与“法律战”推进,强化了台湾作为重要战略资产的地位。
然而,这种“战略模糊+武器部署”的结合也暗藏着风险,可能引发误判与局势升温。无论是美国在台的言辞,还是堤丰系统的部署,均体现出一种“软中带硬”的战略框架。这种矛盾的战略逻辑,既有助于美国维持对台湾的影响力,同时也可能使得美中关系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更加紧张。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